│聯合報│兒少首次接觸3C年齡逐年降至7.1歲 專家:易釀自殺自傷

  • 2025-05-02
  • 曾百宜

兒少首次接觸3C年齡逐年降至7.1歲 專家:易釀自殺自傷

 聯合報/ 記者林琮恩/台北即時報導
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長柯慧貞說,一位個案小A每日使用社群媒體3至4小時,假日甚至使用長達6至7小時,在社群媒體中與他人比較誰過得好、長得漂亮、讚數多,導致其憂鬱焦慮情緒逐漸升高,甚至出現自傷行為。記者林琮恩/攝影 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長柯慧貞說,一位個案小A每日使用社群媒體3至4小時,假日甚至使用長達6至7小時,在社群媒體中與他人比較誰過得好、長得漂亮、讚數多,導致其憂鬱焦慮情緒逐漸升高,甚至出現自傷行為。記者林琮恩/攝影
 

現代家長把平板、手機等3C產品用來育兒,卻養出「焦慮世代」。iWin網路內容防護中心公佈最新統計,2021年至2024年兒少首次使用網路或智慧型裝置年齡逐年下降,2024年僅剩7.1歲。專家指出,提早接觸3C產品,兒少在網路世界與他人比較,釀成憂鬱、焦慮情緒,甚至演變為現下霸凌事件,釀成自殺、自傷事件。

 

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說,許多家長擔心孩子吵鬧、不好管教,很早就買平板、手機讓孩子使用,但孩子不是不哭不鬧待在家就安全,「失控的焦慮世代」一書中提醒,「過度保護在實體世界普遍存在,在虛擬世界中卻是保護不足。」以手機為主的童年,讓孩子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,孩子可謂活在被3C餵養的失控焦慮世代。

 

亞洲大學副校長、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長柯慧貞說,一位個案小A每日使用社群媒體3至4小時,假日甚至使用長達6至7小時,在社群媒體中與他人比較誰過得好、長得漂亮、讚數多,導致其憂鬱焦慮情緒逐漸升高,甚至出現自傷行為。經心理諮商輔導,改善社群使用時間後,才逐漸改善憂鬱情況,建立多元價值,不再仰賴網路評論定義自己。

 

一項美國研究指出,2010至2015年,13至18歲青少年因新媒體使用,導致憂鬱、自殺比率攀升;國內研究則顯示,網路成癮者憂鬱、焦慮比率較高。柯慧貞表示,藉由「關機日」等活動,限制社群使用時間,可降低憂鬱焦慮指數。

 

柯慧貞曾調查青少年家長管教困擾與需求,家長自述孩子沈迷3C難以管教比率為24.3%,管教孩子3C使時容易產生衝突比率為24.1%,23.1%家長不給3C孩子就發脾氣,因3C管教問題而離家、自殘者占比各自達1.2%。她表示,兒少把網路世界當成忘憂谷、成就來源,希望短暫得到滿足,反而衍生問題,家長則只看到3C風險,缺乏考慮兒少同儕交流等需求層面。

 

柯慧貞建議,家長對兒少3C管教應避免教養不一致導致反感,有些家長忙碌時就讓孩子使用3C,若發現成績退步就把家中無線網路關閉,讓孩子對使用標準無所適從,學校端也常發生部分老師允許使用手機、部分老師嚴格禁止的情況。家長與孩子應共同訂定3C使用契約,並訂定「共享3C時間」共同觀看影片、查資料增進家人連結,父母也要以身作則,建立家庭關機時間,共同關閉手機。

 

育兒專家王晴表示,父母要有溫柔堅定力量,不能意氣用事,許多父母習慣以大聲、負面方式管教,常見的說法是「再玩下去就死丟了」,導致親子關係針鋒相對,建議家長態度應溫柔堅定,取代命令方式,且父母言行應該一致,不可因孩子撒嬌要求就輕易妥協讓步,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自律習慣。
 

完整連結:
2025-05-02│聯合報│兒少首次接觸3C年齡逐年降至7.1歲 專家:易釀自殺自傷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8713206